中國企業家為何成長緩慢

20020416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社會經濟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中國企業的變化卻相對較小,中國企業家的成長相對緩慢,直到今天,像樣的企業家仍然比較少。這不是因為中國人不行,不適合做企業家,而是由於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缺少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和條件。
  商務獨立:
  企業家生成的基礎
  中國經濟發展目前最缺乏的東西是什麼?有人說是資金,有人說
是人才,有人說是技術。其實,這些東西都不缺。目前最為缺乏的是
一種能夠促進和激勵創新的環境條件和制度規則。
  企業家生存和成長的基礎和前提是商業領域和企業活動的獨立存
在與發展,而且主要是擺脫政治的參與和政府的干預。改革開放以前,
中國只有官員,沒有學者,也沒有企業家,後二者都依附於政府機構。
改革開放以後,國有企業和國有研究機構的問題依然是缺乏獨立地位,
民營企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也是大成問題的。首先,國有企業的經營
者和科研機構的管理者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不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
因而,在國有單位中,經常可以看到「武大郎開店」的現象和再分配
競爭的事情。其次,政府壟斷和掌握著大量經濟資源,官員處於經濟
生活的中心。不僅國有單位有著政府的直接參與和干預,在很大程度
上仍然圍繞著政府的指揮棒轉,政府的隱性擔保和企業的軟約束阻礙
著企業家精神的出現,而且非國有單位也千方百計向政府靠攏,與政
府掛鉤,一家民營企業一旦有一點成績,其老闆就會在政治體系中得
到一個位子和一頂帽子。這種狀況扼殺了企業的創新精神。再次,商
業領域和企業活動的不獨立,既限制和束縛了企業經營者的活動範圍
和自由,也不利於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形成,因而妨礙了企業家人
格、膽識和氣魄的成長。
  商業信用:
  企業家安身立命之本
  企業家的成長有賴於商業信用的發展和債信文化的形成。一般而
言,信用有兩種:一是政府信用,二是商業信用。在計畫經濟條件下,
由於政府幾乎控制和支配了全部經濟資源和經濟運行,只要有政府信
用就足夠了;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直接控制和分配的經濟資源
在減少,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僅有政府信用就不行了。這
時,不僅要有強大的政府信用,而且要有發達的商業信用。然而,在
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一方面商業信用得不到發展,另一方面政府信用
受到挑戰。隱性擔保是政府信用的濫用和對商業信用的抑制,從政府
隱性擔保中產生的是無信用。於是,產生了各種扭曲行為,銀行可以
不問資質債信放貸,企業可以不管自己的還款能力借錢,股市投資也
完全背離公司業績。沒有信用基礎,企業家是無法生存的。
  我們不僅缺乏信用基礎,而且缺乏債信文化。企業家是促進信用
制度建立和債信文化形成的中堅力量,反過來,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債
信文化的發展也是企業家成長的土壤。所謂債信文化就是一種自由交
易、借債還錢、損害賠償的信念和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是
一個缺少債信文化的國度。儘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也有「人無信義,
無以立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之類的箴言,但這充其量只存
在於鄉土社區和鄉親熟人之間。中國人往往在鄉土社會是君子,而一
旦超出這個範圍就有可能變成小人。如果說在傳統文化中,還存有債
信文化的某些要素,那麼,經過文革十幾年的折騰,連傳統中那一點
點信用也丟掉了。於是,形成了一些與債信文化相悖的信念和傳統,
出現了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如借債不還,欠錢有利、有理,債權人怕
債務人;殺熟;假冒偽劣,坑矇拐騙以及貪污腐敗等等。這樣一來,
信用成為當前最稀缺的東西,我們的社會幾乎成為一種債信文化的沙
漠。
  目前,有些地方開始著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這是一件好事,但
關鍵仍然是政府要尊重產權,保護產權;重視信用,維護信用,進而
在全社會確立誠實守信的理念和傳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張曙光(作者系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