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感嘆:大陸市場中看不中吃

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雖然非關稅障礙將逐年取消,國有企業獨享的貿易權與境內配銷權亦將於三年內開放,美其名為有意進軍內銷市場的臺外商大開方便之門,但暗地裡地方保護主義橫列在前、再加上通路的壟斷,驚人的內陸運輸成本,台商多大嘆大陸的內銷市場是「看得到但吃不到」。

臺灣工商時報報導,根據前不久一項針對港商所做的多選項的調查顯示,八九%港商認為政策法規不明朗是港商拓展內銷主要障礙,此外,內地各種收費繁雜(八六%),假冒、偽劣及侵權行為經常發生(八三%),及商業糾紛不易處理(八六%),亦是發展內銷的主要障礙。

從事大陸內銷的台商所遇到的障礙其實與港商相差無幾。而這種種障礙幾乎都是依附著籠罩在大陸內銷市場上最大的一隻幕後黑手-地方保護主義。自一九八○年代以來中共中央的財政改革,賦予地方政府之稅收自主權,再加上改革開放帶來的地區的非平衡發展,種種因素影響下,形成一種被大陸學者稱之為「諸侯經濟」的扭曲經濟結構。各地對各自工業進行自我保護和設限措施,以圖利本地人。各地方不但以行政措施限制外地產品進入,並且禁止本地出產的重要原料外銷。

地方主義鴻溝難跨

生產康師傅方便麵的廣州頂益食品總經理賴清跑表示:「在大陸經營內銷第一準則就是把中國當成三十幾個國家來經營,如果要經營品牌,更是苦不堪言,要維持同樣品質,但每個地方的原物料都不同」。重慶頂益食品總經理曹生麟也說,地方主義是內銷市場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所以頂新整個集團在九五年之後就確立一個政策,要去適應大陸各地不同的差距,而不是改變它。但這無形中就加大經營成本」。

差別待遇是地方主義的利器,歡迎外資來投資、作內銷也可,但就是讓你打不過當地企業。重慶太平洋百貨總經理林志剛表示,像重慶當地百貨-重慶百貨,舉凡土地取得、營業執照通通沒有問題,「我們則是時常求爺爺、告奶奶。最令人吃不消的是雙重標準,像重慶市消防局用比一般國際標準還嚴苛的標準來要求太平洋百貨」。

排他性極強的中國大陸流通體系是台商進軍內銷的另一障礙。大陸的流通體系相當複雜,主要掌握在國營企業手中,而大陸內部市場情報蒐集不易,外資企業難以進入其原有的體系,使得台商在開拓中國大陸內銷市場時,必須建立不同的通路策略。

目前大陸的中小型百貨公司,組織了約三十個商業團體,其中有四個是最具實力的,俗稱「四大聯會」。全國大型百貨商店貿易聯合會、全國大型百貨商店經濟聯合會、華聯商廈集團及全國新興商場開發聯合會。這四大聯會其成員各有後臺及特殊門路,壟斷了大部分的流通體系,加上固若金湯的採購與分銷通路,外來者根本無法望其項背。就像一名台商說的:「讓你做的出來,但賣不出去」。

競爭不公難以施展

各種獨厚國有企業的措施也為台商經營內銷市場設下層層關卡。永豐余(中國)董事長陳毓均說:「總體而言,台商在內銷市場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弱的,因為在稅制上就被卡死了」,像國有企業實行包稅制,各種進出口原料產品的關稅常透過國有企業與各地政府舉行秘密會議,自行決定某些優惠,台商面對這種不公平競爭,難以有所施展。

中國陸運的驚人成本,常常也讓想從事內銷的台商卻步。研究機構麥肯錫就曾提醒想從事大陸內銷市場的外商說,雖然入世後大陸將開放內銷市場,但由地方主義衍生出來的交通運輸成本將是先進國家的好幾倍。光是廣東一個省內的陸路收費匝口就多得嚇人;重慶被長江分為江南、江北,無論往返皆要收費,兩地都有廠房的台商戲稱每天都要被扒好幾層皮,種種各自為政的現象,皆令台商搖頭不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