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增長的神話--數字的遊戲

在西方有個家喻戶曉的笑話: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這笑話聽到中國人耳朵裡,就有點笑不出來的味道了:中國人的數學頭腦聞名世界,可是在中國,統計造假也是盡人皆知。

比如中國近年來近雙位數的經濟增長率,令世界矚目。對這些數字,不少愛較真的專家學者表示懷疑,普遍認為官方數字水份偏高。美國蘭德公司一篇文章轉引數家之言,包括世界銀行在內,都認為中國統計年鑑的數字高估了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8年前的高估尤為突出,78年後有所好轉,但仍有 0.4到3.4個百分點的誤差。

以中國人擅長於「模糊數學」而論,這樣的帳面誤差似乎還「馬馬虎虎」,「暇不掩瑜」。在沒有大的、實性的把柄之前,這樣的高速增長率仍然是令人眩目的,值得所有國人自豪。

真的嗎?

中國統計年鑑的數字不可謂不權威了 -- 因為獨此一份。然而很多學者卻覺得「研究中國統計年鑑時間越長,越覺得不能太把它當真」。首先是統計口徑總在變,工業品分類84年變過,94年又有變動,且無對應的先期數據的調整,然後是95年再做調整。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期而言,變化比計畫快倒是可以理解,但一些很常識的錯誤就讓人哭笑不得了:比如,1999期:90-98年所有家庭年均消費增長率既超過了同期城市家庭的指標,也高於農村家庭的數字。而我們知道前者為後兩者的加權平均,只能是在後兩者之間。此為一奇。這還算是統計誤差到一定程度,能夠被人識別,那麼不能識別的還有多少呢?

去年「遠東經濟評論」上登了一篇題為「中華騙子共和國」的文章,援引官方數字稱「中國大型企業中三分之二做假帳」。而根據<<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專文報導,中國財政部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點七的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虛報盈利。自由亞洲電臺評論道:這幾年來中國的經濟不論國內外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經濟增幅)一定同官方一年前的預測差不多,這幾年總是「七上八下」,不是保七就是保八。有這樣得心應手的調控能力,使人嘆為觀止。最近中國總理在訪問印尼時,談到美國經濟放緩對中國的影響時說,由於出口下降,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百分之五。但是他又說,他仍有辦法使經濟增長百分之七。如果運用經濟手段可以使增長率保持百分之七,那麼前面說的百分之五是多此一舉,因為促使經濟增長的不只是出口這一因素。因此中國總理所謂的「有辦法」,是不是就是玩數字遊戲呢?

國家統計局一位官員曾親口告訴一位海外研究人員:中國GDP數字是假造的。嗚呼!考慮到許多海外研究人員(包括世界銀行)、諸大跨國公司得出的結論也多是以中國統計年鑑的數字為基礎的,那麼他們的純粹技術上的修正數字又有多大意義呢?

在中國歷史上不太遙遠的時代裡,一位農民出身的將軍不得不以親自耕種一分地的實踐來驗證數字的真偽。那麼我們呢,只有來聽一聽大陸某記者與一位老農的對話吧:

問:你們村子有多大,一共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土地(水澆地有多少)?
答:我們村莊不大,有 116口人,平均是1.1畝土地,其中有水澆地40畝。

問:那你家一年收入有多少?能收多少糧食?生產糧食的成本有多少?
答:一畝地裡收莊稼,麥子能收四百來斤,玉米能收五百來斤。兩項合計在一起能收八九百斤的糧食。一畝地種莊稼的成本需要三百多元,其中包括要買種子,化肥,地膜和澆地的費用。我家有五口人,每年種不到六畝地,一年能收麥子不到二千斤,玉米能收個二千多斤吧,我現在孩子還小,吃的不多基本上糧食還夠吃。

問:你們是怎麼交公糧的?公糧的任務是多少?
答:現在都不再叫是什麼公糧了,現在是交農業稅,農村交農業稅是按人頭來交的,我一家每年的任務是每人34.8元錢的農業稅。我這裡有農業稅交納通知書,上面已經寫的很清楚了。我覺得有一點納悶:為什麼農業稅要按人頭來交納,農民的孩子從一生下來,到老了不能動了都要交農業稅,這可是太不合理了。

問:那麼你們這裡的村提留鄉統籌的任務重不重?數量是多少?
答:這也不用我回答了,我這裡也有一張農民負擔監督卡,你們一看就明白了。 

問:監督卡上所寫的你村人均經濟純收入1335元,能達到這個數字嗎?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
答:這是村幹部自己向上面報的數字,我們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報多報少是村幹部們自己說了算,這個老百姓是不能過問的。其實,我們這個村的實際人純收入平均五百元也達不到,像我們家五口人一年總共連一千五百元也達不到,我家去年一共才收入了一千三百多元錢。像我家收入還是比較好的家,其實我們村大部分人家,連人均三百元也達不到。這都是村幹部按鄉政府的指示和要求才這樣干的,說是國家強迫壓下來的政治任務,完不成這個政治任務就是對不起我們的黨和國家;完不成任務,村幹部也沒辦法向上面交差的。

問:這個現象是光你們村發生的,還是你們整個鄉都是這樣的?
答:別說是光我們村了,現在我們整個縣都是這樣做的,不這樣做上面也不行呀!

來源:新生

(未完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