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股市市值損失之巨前所未有

 2002-01-31 23: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證券市場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制度建設,也存在著結構性缺陷;要改革這些,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成本是高昂的。應該如何建設性地規範證券市場、如何規範性地建設證券市場?應該是市場各方共同深思的問題。

  一級市場 籌資銳減三成 

  2001年股票市場籌資力度大幅回落,全年共募集資金1025.3億元,較2000年的1589.2億元減少563.9億元,下滑了35.5%。

  而籌資力度回落的情況在2001年的下半年尤其明顯,無論是籌資的家數還是資金量,都較上半年明顯萎縮。據全景網路數據統計,2001年下半年股票市場共籌資429.1億元,較上半年的596.2億元少了167.1億元,減幅為28%。下半年共有25家公司發行新股,募集資金281.8億元(扣除中石化一家7月中旬募集的118億元,其他24家公司籌資額僅163.8億元),而上半年新股發行家數為38家,募集資金227億元;36家公司實施配股,募集資金116.1億元,較上半年的65家和239.6億元減少了一半;只有7家公司增發新股,籌資31.2億元,相比上半年13家公司增發籌資129.7億元,還不到其四分之一強。

  二級市場的持續走弱是一級市場融資功能減弱的主要原因。從新股的發行情況來看,市場低迷,投資人心理脆弱,管理層只能嚴格控制新股發行節奏。2001年下半年新股發行暫停了近三個月後,11月初重新啟動時,大盤尚未擺脫持續暴跌的陰影,新股的發行可謂如履薄冰,一週首發一隻新股,而且發行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下,一直到12月份發行速度才有所加快。

  而增發新股和配股作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方式,在股市不景時更得不到投資人的認同,自然光景慘淡。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圈錢動機過於明顯,資金到位後即更改募集資金投向,而原先國有股與股票發行的捆綁式減持以及增發價格的過高更是加劇了市場對於增發的排斥心理,在投資人「以腳投票」的抵制下,不少已實施或即將實施增發、配股公司的股價紛紛跌破增發價和配股價。在此情況下,增發和配股價格被迫降低,也削弱了籌資量。另一方面,股市不佳時一切從緊,管理層對於增發監管政策的趨嚴也加大了增發新股的難度。

  此外,2001年沒有一家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轉債實現再融資,儘管已有幾十家公司提出發行可轉債的計畫,這與2000年市場可轉債籌資約28億元形成鮮明的對比。

  投資者虧的多 盈的少

  點算投資者在這次大跌中的損失是困難的,因為投資大眾的廣泛性、差別性和複雜性,使我們無法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精確的瞭解,只能把一些機構的有關調查作為對2001年投資者盈利情況的參考,即投資者盈利面僅為10.78%,而虧損面佔了73.09%。而進入2002年1月,大盤屢次刷新底位,這段時間的損失還沒有點算。

  去年年底,深圳華鼎市場調查公司在全國60個主要大中心城市就此展開廣泛的調查,共調查投資者4203名,其中按目前資金量計:散戶(資金量在20萬以下)佔64.38%,中戶(資金量在20萬-50萬)佔22.84%,大戶(資金量在50萬以上)佔12.78%;按入市時間計:入市時間不到兩年的佔20.46%,入市時間在2-3年的佔25.61%,入市時間在3年以上的投資者佔53.93%;樣本分布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000年行情是慢牛行情,儘管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率普遍不高,但其收益面較大,2000公司調查的結果顯示,投資者投資收益為六盈二虧兩持平。而2001僅有10.78%的投資者盈利,73.09%的投資者處於虧損狀態,16.13%的投資者基本持平;其中散戶的盈利面最小,僅佔本群體的9.53%,還不到一成;中戶為11.88%,大戶盈利面稍高,但也僅佔本群體的15.08%;而在虧損面中,散戶佔本群體的75.06%,中戶佔本群體的72.81%,大戶佔本群體的63.69%;持平者中,中、散戶佔本群體比例大體一致,分別為15.31%與15.41%,大戶卻佔本群體的21.23%。可見,大戶的盈利面明顯高於中、散戶,而虧損面明顯低於中、散戶。

  而北京市北斗橫通調研總部在同期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投資者成為「套中人」。投資者去年的總體投資收益狀況如下:虧損者中,散戶人數比例最高,為82.2%,大戶比例最低,為66.06%,中戶佔77.2%;12%左右的投資者基本持平,獲利的投資者不到6%,有47.2%的投資者虧損幅度在15%至20%之間。

  華鼎調查還顯示,在對比投資者在2001年對2002年的預期與2000年底他們對2001年的投資收益期望時發現:2002年的預期收益率在20%以上的投資者佔29.29%,而2001年的預期收益率在20%以上的佔49.5%;2002年的預期收益在30%以上的投資者佔9.48%,而2001年的預期收益在30%以上的佔21.37%,結果顯示投資者對2002年預期投資收益率明顯降低,說明瞭投資者對2002年大勢期望不高。

  深圳華鼎市場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擬增加股市資金的投資者佔12.6%,擬減少資金的投資者佔20.45%,維持現狀的佔44.87%,觀望的佔22.62%。調查還表明,投資者認為今年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心態謹慎;預期收益率不超過20%的佔45%,預期收益率不超過30%的佔65%,還有部分投資者不確定,說明投資者心態謹慎。(黃曉萍)

  上市公司 融資受阻還賠錢 

  如果說上市公司對以前幾次股市調整還只有切膚之痛的話,那對這次股市深跌便有著傷筋動骨之感。一是部分公司融資受阻,新公司上市少、老公司增發難,配股沒人要,可轉債也要搶通道,市場的深跌打亂許多公司的融資預期;二是部分上市公司直接在股市裡輸錢;加上參股券商的投資收益肯定大大少於去年,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損失不在少數。直接入市 損失慘重

  一些上市公司嘗到了2000年委託理財的甜頭,2001年更加大了資金投入,結果事與願違,損失慘重。輕紡城曾大舉投資銀廣夏250萬股,最終此項損失7502萬元。

  無獨有偶,山東黑豹(600760)日前也發出預警公告,公司主營業務並不虧損,但其投資的許繼電氣(000400)股價下跌已低於成本價,需計提投資減值準備2044.5萬元,因此公司預計2001年業績比2000年減少50%以上。

  相當部分公司投資股市的細節和損失並未公布,由於股市急挫,大部分情況肯定是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委託理財 財運不濟

  2001年上市公司的委託理財業務超常規發展,市場的變臉也給相關公司帶來了超常規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涉及委託理財的上市公司達172家,累計金額達216.65億元,其中委託投資金額超過1億元的上市公司有69家,超過3億元的有19家,近百家上市公司收回和部分收回了委託理財資金,目前已收回資金約佔上市公司委託理財總額的53%,也就是說仍有47%的委託理財資金約100億元仍泡在股市裡。從最高點至今,大盤已深挫40%,委託理財的損失可想而知。雖然委託理財的市值損失並不完全等於上市公司的損失,但受託管理的券商也好、管理公司也好,市況不佳,很難及時還錢?至少從會計上說,2001年相關公司也得提取投資減值準備,這將直接影響公司當期利潤。

  比如銀鴿投資,其已經宣布將1.2億元委託理財資金按銀廣夏股票2001年12月31日收市價3.9元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以其購入銀廣夏股票的均價35元計,僅此一項銀鴿投資就損失約1.07億元。

  參股券商 一損俱損

  我國的證券公司是伴隨著市場而不斷成長,其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上市公司籌資後參股證券公司,一輪又一輪的券商擴股中,上市公司都是主要投資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券商資本金總和約8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的投資就佔了比較大的比例。前幾年,上市公司從券商處取得了不薄的投資收益。而2001年對於券商來說,能分到的投資收益肯定不多,參股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品嚐一損俱損的滋味。

  有人估計,如果按2000年的券商的經營情況,上市公司對券商的投資收益為10%左右,而2001年能分到幾許呢?有專業人士預計能有2000年一半的收益率就不錯了。

  老總荷包 縮水驚人

  大盤大跌,不少上市公司老總的持股市值也大幅縮水。東方電子原總經理隋元柏在2000年持股739200股,市值為1420萬元,而到去年底,這部分股票市值跌至446萬元,到2002年1月29日,又跌至440萬元。對於隋元柏來說,幾個月時間紙上損失近1000萬元。

  再如ST康達爾總經理歐錫釗,2000年持有該公司股份141588股,2000年未市值為280餘萬元,而到了2001年底,市值跌去了近200萬元,時至昨天,市值僅53萬元。

  至於大家都較熟悉的那幾個上市公司的大亨更是財富大縮水,用友軟體的王文京、太太藥業的朱保國家族、天通股份的潘家父子、帝賢的王淑賢都是各自公司的大股東,市值損失都是數以億計,甚至數十億元。(周文亮)

  股市的歷次跌宕 

  第一次大跌:自1992年5月25日的最高位1429.01點至同年11月17日探至最低386.85點,上證指數在123個交易日內下挫了1042.16點,跌幅達到72.93%。其下跌在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股市已經持續盤升逾一年;同時,管理層為防止股市過熱,嚴查金融機構炒股;深圳1992年發生了「8.10」事件;並且直到1992年年底,兩市上市A股也僅50餘家,市場的投機色彩較濃,主力資金對股價和指數的漲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16日見高1558.95點後,上證指數經過一年半時間的下跌,於1994年7月29日最低見到325.89點,下跌1233.06點,跌幅更甚前者,達到79.10%。引發此輪大跌的主要原因為:宏觀經濟形勢嚴峻,管理層加大了調控力度,國民經濟活力減弱;上市公司經營面臨較大困難;新股發行速度加快且較為集中,造成資金面供求失衡。

  第三次大跌:從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點,也是經過近一年半的時間,到1996年1月19日見低512.83點,上證指數共跌去540.11點,跌幅為51.30%。由於之前的上漲是受到大盤創低325點後出臺「三大救市政策」的刺激,但股指上漲超過200%之後,「利好」幾被耗竭,加上擴容速度有所加快,市場遂再度回落。

  第四次大跌:從1996年12月11日的高位1258.69點,到10個交易日後的低點855.85點,跌去402.84點,跌幅剛好32%。這是大盤竟以近乎跌停的極端走勢來應對「組合利空」的打壓。

  第五次大跌:自1997年5月12日創出1510.18點的階段性高點後,在4個月的時間裏大盤急跌到同年9月23日的1025.13點,跌485.05點,跌幅為32.12%。新股擴容壓力的加大同樣是導致股指下瀉的重要原因。

  第六次,也是我們目前正置身其中的一輪大跌:上證指數屢次刷新歷史高點記錄至2245.43點後,在市場一片看好聲中,大盤卻悄然轉勢,從2001年6月14日一直跌到本週二(2002年1月29日)的最低點1339.20點。僅以本週二的低點算,此番下跌已經跌去906.23點,跌幅達到40.36%。

  僅以跌幅來看,本輪下跌與深滬股市創立之初相比似乎尚不算大,但市值損失之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之大、投資者套牢幅度之深,卻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以相同的時間段來進行統計,我們可以發現:1999年6月29日至1999年12月27日,上證指數下跌22.7%,A股流通市值從9266億元減少至8009億元,損失1257億元;而2001年6月13至2002年1月29日,上證指數下跌達到40.3%,A股流通市值從18161億元減少至10772億元,損失7389億元,是前一時間段的近6倍。

  而且不容忽視的是,以前的市場狀況與現在有著明顯的不同,尤其是創立之初市場容量小,個股只數及流通盤均很小,有關法律法規也很不完善,市場主力甚至個人大戶均可操縱股價,股價及指數走勢存在大起大落的特徵。同時,由於其時市場參與者寡,對國民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十分有限。而如今兩市上市公司家數早已超過1000家,投資者數量超過6500萬,市價總值佔GDP的比重已由最初的不到5%上升至50%,股市的起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牽動著方方面面的神經。

  從幾次大跌特徵來看,本次股市的持續下挫與以往有所不同:一是既往市場的大跌均與新股擴容有關,尤其以往的市場容量都不大,新股發行一旦加快,投資者的戒心就明顯增加,股指也就開始了調整;而此次則以國有股減持為市場所公認的利空,但從市場角度而言,也同樣是市場擴容壓力加大對市場造成的影響。二是以往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管理層都會出臺一些利好政策,以扭轉其持續下跌的趨勢。但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必須是在利空已基本消化或所出臺的利好程度遠大於利空,才能出現一波行情。而去年10月和11月出臺的兩大利好,由於未能「大於」國有股減持的利空,因而市場下跌的趨勢仍然難以扭轉,且衝動性反彈之後,大盤所面臨的是更為猛烈的報復性下跌。三是既往大跌的原因雖然也是多方面的,如強化監管、打擊市場操縱行為及違規資金入市,導致一些「問題資金」大舉抽離等,但此次還增加了諸如一些上市公司及中介機構弄虛作假、欺騙投資者,使市場賴以生存的誠信基石發生動搖等因素,而在市場狀況下出臺的前所未有的擴容壓力--國有股減持,更使市場信心嚴重受挫。不過,用一位資深股評人士的話說,在利空「多管齊下」之際,大盤近期的表現已經是「出乎意料的強」了。(孔偉)

  經濟不能承受之「痛」 

  徐宏源:去年下半年以來股票市場市值縮水40%多,理論上影響GDP2.8個百分點左右。

  余  明:我國居民所有證券資產比重的上升使得證券資產的價格波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大。

  儘管有不少的宏觀經濟分析家傾向於認為,受市場可流通規模所限,近期股市的大幅下跌對宏觀實體經濟的直接影響尚無法具體估算,但即使是最謹慎的經濟分析家也都非常肯定地認為,作為我國經濟領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對人們保持經濟增長的信心,對整個宏觀經濟增長的趨勢影響力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根據相關模型測算得出的結果則更須予以關注。據該部副部長、高級經濟師徐宏源先生稱,他們在研究我國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運行相關關係時發現,目前我國A股股票市場每波動一個百分點,將對GDP產生千分之0.7的影響。那麼據此推算,去年下半年以來股票市場市值縮水40%多,理論上影響GDP2.8個百分點左右。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按去年GDP的峰值計算,此輪股票市場下跌可能導致GDP增長率下降大大低於我國國民經濟7%的增長目標,可能因此對宏觀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余明博士同時分析認為,1998年我國居民所有證券資產佔金融資產的比重僅為6%,而到2000年,這一比例已迅速上升到19%。由於這一比重關係的的竄升,證券資產的價格波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正變得越來越大。

  余明博士在對比分析去年以來美國證券市場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的相關關係時認為,證券資產價格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管道主要有三個方面,即通過財富效應影響消費需求、通過融資成本的升降影響企業投資需求及通過資產負債效應影響金融安全。雖然目前對這三方面的影響力尚無法進行具體量化分析,但我們可以根據一些重要的跡象進行初步的概算。

  從消費需求角度來看,徐宏源和余明的分析都認為,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更集中體現為城鎮居民的消費能力,而6000多萬股民則是城鎮居民中最具實力的消費階層,可以說是拉動消費需求的中堅力量,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具有主流作用。

  余明說,對美國的相關研究表明,由於財富效應,美國股票市值每漲跌1美元,直接影響消費支出4-7美分。並且這種影響在股價上漲與下跌時表現出不對稱性,即股價上漲1美元,可能拉動消費增長4美分,而股價下跌1美元,則可能影響消費支出7美分,股價的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可能更為顯著。雖然我國居民由於消費習慣和消費傾向的不同,這種財富效應表現遠沒有美國明顯,但由於擴大內需特別是刺激消費需求正成為近幾年來宏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財富效應在我國也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徐宏源認為股價的巨幅下挫影響消費需求有一些重要例證。如隨著2001年下半年中國證券市場進入大幅調整,「十一」黃金週的旅遊消費比「五一」期間大幅降低,高端旅遊消費如國外游的組團人數及價格都呈現大幅下降,星級酒店、餐飲業、汽車、住房及耐用消費品市場都受到明顯影響。

  雖然股價下跌對投資需求的影響可能不如對消費影響表現的那麼直接,並且考慮到股價下跌時企業融資渠道和投資方向的變化等因素,股票二級市場價格下跌所造成的企業直接融資額的降低,並不直接等於企業對實體經濟投資額的下降部分,但顯然,由於籌資成本的上升和投資前景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企業的投資意向將受到不可避免的影響。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相關測算,2000年我國證券市場上市融資額達2103億元,比99年增加了1162億元,假定這部分資金全部在當年完成投資,則將拉動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多增長3個百分點,從而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同理推算,2001年證券市場融資額的大幅下降也將相應地對整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產生一定影響。

  雖然目前我國居民資產的證券化率並不太高,但由於市場的規範化程度相對較低,股票市場價格的巨幅波動仍對我國金融系統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響。正如因股票質押貸款等問題,中科系事件「嚇得銀行出了一身冷汗」一樣,目前證券市場存在的其他一系列問題,如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上市公司通過委託理財等手段更多地介入股票二級市場、券商營業部挪用客戶保證金、對越來越上規模的私募基金仍未有明確規範等諸多問題,在股市巨幅波動時期,這些都將成為威脅我國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股市下跌時,金融專家們都格外強調,要高度重視因這些因素而導致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可能對我國金融安全產生的嚴重危害。

  縱觀證券市場對宏觀經濟各主要層面的影響,專家們的結論與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們的感受「心有慼慼焉」:儘管目前我國的股票流通總市值佔整個GDP的比重仍算是「輕」的,但股市暴跌在宏觀經濟發展中仍是一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投行業務 敗走麥城

  自去年7月份至今,增發、配股的上市公司不足50家,但發生券商包銷情形的超過30家 

  如下表所示,自去年7月份至今,增發、配股的上市公司不足50家,但發生券商包銷情形的超過30家,比例在60%以上。國泰君安、南方、海通、國信、中信、廣發、國通等國內投行中第一集團的券商概莫能外,幾乎無一倖免。其中包銷比例最高是興業證券為杉杉股份做的配股承銷,包銷比例高達96%,光大證券以88%的比例包銷南寧糖業的配股、南方證券以85%的比例包銷哈藥集團的配股、平安證券以81%的比例包銷浙江廣廈的配股分別位居第2、3、4名。

  包銷而佔用資金絕對值最大的還是南方證券,它以8.5億元包銷哈藥集團近7000萬股而遙居榜首,平安證券以4.9億元包銷浙江廣廈近5000萬股、興業證券以4.1億元包銷3500萬股杉杉股份分別位居包銷金額的第二、第三名。從包銷家數來看,光大證券和西南證券都以4家並列第一,大鵬證券則以包銷三家暫居第二。從包銷金額佔資本金的比例來看,南方證券、光大證券都以超過80%的比例遙遙領先,平安證券和興業證券則以近50%的比例位於「第二梯隊」,西南證券和大鵬證券則以超過30%的比例居於「第三梯隊」。

  投行業務與券商的自有資金關係極大,去年年中到目前的半年時間內發生的如此高比例、大規模的包銷情形,將嚴重制約券商投行業務的進一步開展。近來,券商一方面紛紛增資擴股,一方面進行投行體制的大改革,加強風險控制和成本控制、裁減冗員,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包銷對券商投行嚴重衝擊而造成的。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危害是長久的,券商投行業的恢復和發展尚需假以時日。(廖暉)

  託管市值 大幅回落

  2001年7月份,所有券商的託管市值都隨著市場調整發生大幅回落,並且自此以後逐月滑落

  (主要券商200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託管市值月度變化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去年各大券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託管市值變化的軌跡。

  該表顯示:各大券商託管市值的變化軌跡明顯趨同。一月份,國泰君安、銀河、海通、南方、華夏、廣發、申銀萬國等券商的深圳託管市值都居於全年的較高位。其中,國泰君安以454.74億元的託管市值位於一月之首。其後,由於B股向國內居民開放,國泰君安和銀河證券的託管市值明顯上升,到6月份國泰君安以483.57億元託管市值高居各大券商之首,銀河證券則以477.38億元位居第二,而別的幾家券商如海通、南方、華夏、廣發、申萬在上半年的託管市值基本變動不大。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券商B股託管市值增加的同時也有相當投資者在撤離A股市場。

  從託管市值表來看,2001年7月份所有券商的託管市值都隨著市場調整發生大幅回落,並且自此以後逐月滑落,到當年12月,每一家券商的託管市值都毫無例外地滑落到全年最低點,有的券商託管市值減少額甚至高達百億之巨。平均跌幅為35%,最高跌幅幾近40%,超過了大盤指數30%的跌幅。其中7月份跌幅最深,平均跌幅超過15%,最高跌幅超過30%。這說明一部分投資者的資產隨著指數滑落同比例縮水,另外一部分投資者帶著資金已經離開了市場,市場資金錶現為淨流出。

  可以想像這些平淡的數字後面隱藏著多少辛酸的故事:券商託管市值下跌的過程就是大戶變中戶、中戶變散戶、散戶走投無路的過程,就也是一部分投資者被「消滅」的過程。 (廖 暉)

  佣金收入每況愈下

  7月份是2001年明顯的轉折點,基本上每一家券商的交易量都下降了50%左右

  從表二(2001年主要券商股票基金交易量月度明細表)及柱狀圖中可以看出:2001年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隨著市場的各類消息和指數調整而變化,呈明顯正相關,且遠遠大於託管市值的變化波幅。

  在2001年1月份,除海通證券以外,各主要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基本上都小於其託管市值,2月份這一差距繼續擴大,因為當月春節造成交易時間縮短,投資者交易熱情也不高。

  3月份由於B股新政策刺激,投資者交易熱情猛增,股市交投大旺。在託管市值略有增加的情況下,幾乎每一家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都相對2月份增長了將近兩倍,4月份多數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仍有所增長,但增幅趨緩,到5、6月份,各券商交易量相對4月份都有所回落,但仍然居於全年的較高水平,股票基金交易量基本上是託管市值的1.5倍左右,說明市場交投依然活躍。

  7月份是2001年明顯的轉捩點,基本上每一家券商的交易量都下降了50%左右。次後的8月、9月交易量逐月下降,各券商在9月份同步達到當月交易量的最低點,基本上交易量都僅有最高時的1/3,與只有半個月交易日的2月份的交易量基本持平,且各券商9月份託管市值與股票基金交易量之比大致都為3:2,說明投資者交投意願相當弱,一部分投資者深套其中,坐以待斃;一部分已經割肉離場的投資者心態有待恢復,仍在場外觀望。11月、12月份交易量較9、10月份稍有增長,可見一小部分抄底的投資者開始試探性進場,當然他們在今年的一月份遭遇了多達15%的深跌。可惜迄今未有完整的2002年1月份的託管市值和交易量,因而也無法正確說明投資者的悲涼心態。

  從這個表格上也不難描繪出券商佣金逐月下降的軌跡。2001年3、4、5、6月份是券商豐收的季節,一則是交易量相當可觀,二則其中相當部分是不需折讓、遠高於A股佣金的B股交易量。而下半年券商收入明顯下降。千分之三點五的手續費扣除給交易所的經手費和各種雜費僅剩千分之三,再按市場較低的平均折讓率20%計算,券商的實際佣金收入約為千分之二點四。以交易量最高的某券商為例,在去年最後的一個月,該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約為300億,那麼它的佣金收入大約在7200-9000萬之間,平均每一家營業部收入僅在40萬元。據瞭解,深、京、滬地區的營業部每月平均成本約為60-70萬,其他地區的營業部每月平均成本可能也不低於40萬。這種低迷的情況在去年持續了4個月之久,而今年一月情形進一步惡化,由此可以想見該券商營業部日子的窘迫。而該券商股票基金總交易量位居前列,市場佔有率比2000年也有大幅上升,其他券商艱難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經紀業務收入佔了國內券商收入的大部分,一般都達到總收入的60%,高的更達到70-80%。經紀業務尚且如此,券商2001年的日子難挨就可想而知了。

  基金淨值 160億不見了

  2001年6月15日至2002年1月18日,上證指數由次高點2210點運行至次低點1415點,基金淨值損失158.4億元(見下表),相當於5只30億的大盤基金全部被消滅。

  33只老牌基金是損失最為慘重的群體。從去年6月15日至今年1月18日的7個月間,這33只基金淨值損失150.4億元。去年上市改制老基金除「科」系三基金在六月上市外,其餘均在下半年上市,擴募時間比較靠後;兩隻封閉式基金髮行上市時間亦較晚,尤其是基金鴻陽,於去年12月方成立,因此這類基金損失較輕。開放式基金於9月成立並運行,倉位一直較輕,兩隻基金至今的淨值損失不足1億。今年1月的三個交易周基金加速縮水,在11個交易日內,基金淨值迅速瘦身47.5億元。

  反觀去年全年基金擴募情況。去年全年共13只老基金改制上市,其中11只擴募,擴募規模93.78億元;兩隻新封閉式基金髮行,規模均為20億;華安創新、南方穩健成長、華夏成長共募集117億元,三類基金合計擴容211億單位。

  在基金集體縮水中,基金安久成為基金群體中的一大「異數」。基金安久7個月中,單位淨值不降反升,從上市前(2001年8月27日)的0.6086元上升到今年1月18日的0.6455元。

  註:1.改制基金以其上市前公布的基金淨值為計算基礎,未考慮擴募對淨值的影響。

  2.開放式基金以設立時規模為計算基礎,未考慮申購、贖回帶來的變化。

  3.*不包括基金鴻陽淨值變化,其變化計入2002年1月4日至1月18日的變化中。(唐健)

  證券交易印花稅 可能減少四成 

  持續半年多的股市疲軟、交易萎縮也累及證券交易印花稅,致使2001年該項稅收收入銳減,據粗略計算,2001年該項稅收比2000年下降了四成。

  根據有關部門已公布的統計數據,2001年前三個季度證券交易印花稅共入庫244.42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43.1億元,減幅達36.9%,僅完成2001年度該項稅收預算收入380億元的64.3%。而據初步測算,2001年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約283.8億元,比2000年權威部門公布的478億元下降了41%。該稅種兩個來源地之一的上海,近日公布其2001年實現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169億元,比2000年的250億元減少81億元,下滑了32%。

  證券交易印花稅銳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市場持續低迷,投資者惜買惜售導致成交額下降造成的,據全景網路統計,滬深股市2001年全年A股成交金額33242億元,較2000年的60278億元下降了82%。

  尤其是2001下半年,成交銳減的情況加劇,致使證券交易印花稅比上半年大幅減少。下半年A股的成交金額為12279億元,較上半年的20963億元下降了42%;B股成交金額1202億元,還不到上半年3861億元的三分之一。經測算,下半年A股交易印花稅收入約86億元,比上半年減少了近一半;B股交易印花稅約實現6.6億元,比上半年減少了七成;下半年的印花稅收入(包括A股、B股)比上半年銳減約99億元。

  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的下調也對2001年的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有直接影響,但由於實施的時間較晚,在總量上的影響很有限。根據規定,從2001年11月16日起,A股交易印花稅率由千分之四下調為千分之二,B股交易的印花稅率則由千分之三下調為千分之二。但即使不考慮稅率下調的因素,即在原有稅率下,下半年的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隨股指的下挫也跌掉了86億元。

(證券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