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香港不同階層的人紛紛走上街頭示威,對政府表達了極大的不滿,當時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形容這是社會上存在消耗香港的「戾氣」。而去年正值香港全年經濟增長自1987年以來最高的一次。但整個經濟不均勻的增長卻讓中下階層頻頻發出香港經濟何曾復甦的疑問。知識界則因為發生香港大學的「鐘庭耀事件」,對香港的政治文化發展驚恐不已。之後,整個社會慢慢演變出所謂挺董和倒董的兩大陣營。
港人不能再指望政府
今年,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信心並沒有恢復,罵聲沒有停止,然而我們卻看到一種不同氣氛。外在經濟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形勢中,與其等政府做,香港人為外人稱道的所謂「企業家精神」似乎重現了。社會上除了謾罵,多了一份謀求建設的努力,大家開始尋找出路。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香港大學校友形容香港人已經不能夠指望政府,而是到了自我「救亡」的階段。
《明報》在董建華宣布施政報告前後,訪問了不同領域的人物談「香港怎麼辦?」,並且主辦了以此為題的研討會,期望集思廣益,共同探討香港應該何去何從。
香港電臺最近更發起所謂的「全港自強運動」,以一系列的節目,包括《香港領袖之逆境自強》,借一些人物的個人經驗,鼓勵香港人在惡劣的環境中自強不息。
影響重大的媒體態度積極,而政黨也意識到如果繼續互相角力,它們的民望只會越來越低,而且被市民看作導致社會「戾氣」的來源之一,不能真正幫忙解決香港的問題。因此,近月來,原來在立法會中被冠以所謂「親中派」、「民主派」等八個政見不同的政黨,在一些民生課題上進行合作,聯合向政府施壓。比如在董建華的施政報告前,向政府提出一些「紓解民困」的措施,最近則攜手合作要求政府在一些公用事務上減價。
港大校友腦力震盪振興香港
負資產人士最近也組成一個「大聯盟」,通過收集負資產者的資料,向銀行爭取較優惠的貸款利率,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較為特別的是今年七八月,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也以民間團體的方式,自發性開會為香港的長短期策略提出建議。這個稱為「振興香港計畫」(Project Hong Kong)的計畫,由同學會當中一群超過擁有至少15年工作經驗,在自己服務的機構中擔任管理職位的港大校友參與。
這個計畫的總監蔡秀煜告訴本報,面對目前失業率往上升的情況,同學會的成員不贊成他們的校友、現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說,政府短期內沒有什麼可做的。因此他們從8月初起開了多次會議,進行腦力震盪,在對現狀不滿意時,設法為香港找出路。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的成員,過去在校時都曾積極參與學生活動的校友為主,即使在70年代的殖民地時期,他們一些成員也不忌諱與中國有聯繫。蔡秀煜強調,他們「背後沒有一班什麼人」,不是利益集團,也不是壓力團體,現在參與這項工程,沒有政黨背景,也沒有政治野心,而是出於對香港發展的關心。
1972年畢業,蔡秀煜目前是個會計師,也是管理諮詢人員。他從8月開始參與計畫至今,估計每個星期花兩天的時間在這個工程上。
他說:「我們在香港生長,基本上不是很多移民,在香港面對大起伏時幾乎都留在香港。我們跟香港認同,也關心香港的未來。想為香港做點事,是天經地義的。」
雖然參與這個計畫的大約60位校友目前都是社會不同專業領域的精英,其中也不乏高級公務員,但是蔡秀煜說,大家的共識是把個人原有的身份放在一邊,純粹以香港利益為考量。在做完了香港短期措施的建議書後,他們又分組討論香港的經濟、政治和環境課題,目前已經進入草擬報告書的階段,估計本月底就要完成,然後提交給政府,並且向媒體公開,希望引起公眾的討論。
港府漸失公眾支持
對於目前社會上出現象「振興香港計畫」、負資產大聯盟這樣的非正式組織,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教授指出,香港的政治空間允許民間推動這樣的「自救運動」,而這批人代表了中產階級對政府管治的狀態存在憂慮和不滿的恐懼。中產階級本來支持民主黨,但現在他們也感覺政黨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因此採取自發性的行動,不再希望通過政黨,而是由自己直接向政府提出要求。
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港人似乎自動自發,設法自己解決問題。但劉教授認為,這正是因為香港政府現在出現管治危機,政治階層漸漸失去公眾的支持,政府無法扭轉民望下跌的趨勢。如果香港政府再不做什麼,局面恐怕會進一步惡化。
- 關鍵字搜索:
- 香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