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說臺灣是大陸民主的領航者

中華民國陳水扁總統日前接受瑞士新蘇黎世日報專訪時指出,我們在臺灣擁有真正的民主,我們選出國家元首,而政黨則在為選民謀福祉的過程中競爭;這些在中國大陸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是中國大陸民主化及現代化的領航者。

陳總統同時強調,北京與臺北的領導人必需創造性地看待一個中國概念。他說:「我在就職演說中已強調、之後並不斷重複,我們必需透過經濟整合及文化整合達到政治整合。這個過程必需建立在三個原則上,即民主、對等及和平。民主意味著每個解決方式必需顧及臺灣人的自由意志決定,和平表示不得使用武力威脅。」

新蘇黎世日報於十月十三日、十四日 (上週六和週日) 版頭版刊出「臺灣成為中國大陸的引航者? 」專文,並刊登陳水扁總統玉照;第七版國際新聞版則刊出由新蘇黎世日報駐東京特派員胥特黎專訪陳總統全文。

胥特黎在報導中指出,自二○○○年五月以來國民黨不再統治臺灣。陳水扁就職後臺北首度完成中國歷史上經由自由選舉完成的和平權力交替。這位臺灣的總統在專訪中展現堅定、平易近人及深思熟慮的特質,有能力與北京週旋,避免發生衝突。報導形容陳總統是一位老練的、深思熟慮的法律人,這位臺灣名人一生都在學習迎接挑戰。他的措辭精準而合宜。可以確定,在臺北的總統府中坐著一位能與不斷張牙舞爪的北京進行建設性對話的人。

陳總統在專訪中指出,「孫中山是中華民國國父,而中華民國創立時間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早了三十八年。」;「在中華民國九十年的歷史中,在臺灣進行了和平而民主的權力交替。我們在臺灣擁有真正的民主。我們選出國家元首,而政黨則在為選民謀福祉的過程中競爭。這些在中國大陸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是中國大陸民主化及現代化的領航者。」

報導指出,無庸置疑的,這位以中華民國總統職稱為傲的人對這個領航的角色必然嚴肅看待。事實上臺灣自一九八六年廢除戒嚴法後完成極具成果的民主轉型所採取的步驟,對於中國大陸民主演變所具有的示範作用,遠優於非中國文化的民主化所呈現的示範作用。

胥特黎寫道,陳水扁是一位優秀而有能力的政治家,由於他的生涯都在這個小國經歷,也使得瑞士人對他特別具有好感。我的腦中閃過的概念是臺灣與中國大陸很難統一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意識形態及政治因素,不只是因為 (特別是年輕一輩) 臺灣人對中國大陸文化上的陌生感,還有臺灣人已習慣在小國裡生活。臺灣人就像生活在「家庭」中,而在中國大陸由於其幅員廣大,因此每個人與中央權力的關係就變得疏離。

即使北京中南海坐著一位民主選舉出的總統,對偏遠省份的市井小民而言這仍是一個無法觸及的權力象徵。最典型的例子是陳水扁入主總統府後,上班時間開放總統府供民眾參觀。胥特黎在報導中說,當我進入這座一九一九年時花了七年時間建成、曾作為日本總督府的建築時,正遇到一群參加導覽的團體。這景象讓我想起位於伯恩的聯邦委員會。

陳水扁對胥特黎表示,「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是我就職以來最重要的目標。我們目前無法達成較大幅度的進展,但關係穩定,並未繼續惡化,這已是一項成果。已有跡象顯示北京對民進黨行政部門的態度已與選前有所不同,這也是一項成果。過去美國對民進黨也有若干誤解,但過去十二個月以來我們已贏得了泛黨派的支持。我們回憶一九九六年的飛彈危機及上次總統大選北京對我的言語恫嚇。我贏得選舉後北京採取旁觀的態度。這對我而言也是個重要的轉變。

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是可預估的。身為總統我必需遵照憲法進行協商。北京與臺北的領導人必需以創造性看待一個中國概念。我在就職演說中已強調,之後並不斷重複,我們必需透過經濟整合及文化整合達到政治整合。這個過程必需建立在三個原則上,即民主、對等及和平。民主意味著每個解決方式必需顧及臺灣人的自由意志決定,和平表示不得使用武力威脅。」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