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索票成風 高雅腐敗

 2001-08-31 17: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從「三高」演唱會到有影無形的拳王爭霸賽、超級明星演唱會,票價不斷抬升,到了驚人的地步。但是,演出公司提出來,在高價票的背後,是瘋狂的索票成風。有人認為,贈票,是變相腐敗。

  拳王爭霸賽能否在北京舉行,現在都還是個未知數。不久前,關於賽前的會集人民大會堂的超級明星愛心晚宴更是沒了蹤影。據早前報導,演出門票的價格最高炒到了6萬元。

  這裡我們不妨做個大膽的假設,倘若這場慈善晚宴能成功地舉辦,那麼最高票價是否真正有人會掏腰包傾囊奉獻?演出的所得費用能否如數捐獻?這一切由誰來做監督?

  要票成風

  如今北京的演出市場名目繁多,檔次也逐步上升。一時間高檔文化消費成為一種時尚和身份地位的象徵。演出的票價越抬越高,擁篤的人群也是越變越多,可方式卻大相逕庭:有對高雅藝術發燒的,也有附庸風雅的;有真正自掏腰包的,也有白拿白看的。

  有業內人士就說過,在北京不可能存在沒有贈票的演出。如今這個演出市場的風氣是:要票成風,而且越是高價位的演出,要票的陣容氣勢也就越強大。造成但凡送出去的票都是好票的局面。

  三大男高音放歌紫禁城,容納3萬人的廣場,聽眾稀稀拉拉。這場演出的最高票價達到2000美金。有多少人真正買高價票看演出?這是無法知道的,因為「三高」過後,主辦單位中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下簡稱中藝公司)除了「高唱讚歌,四處感謝」外,對媒體採取了迴避的態度。

  《新聞週刊》記者撥通中藝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紀新的電話,詢問該場演唱會的贈票百分比。陳聲稱,這屬於該公司的商業機密。「現在通常的演出,能賣出的票也就是兩頭,最高和最低票。至於要票成風的現象,說了很多年,從一場100張要到一場500張,沒有任何的改變,大家都知道不給票就別想幹活的規則。特別到了緊俏的演出時,幾層管理部門下來,一個口就能對應著十來個人。」

此前也有內部消息稱,這次「三高」演出的贈票比例佔到40%,不管數字的正確與否,看看演出現場,那些坐在VIP席位上咿呀奔跑的孩童們,心中也便有了數。

  7月18日,上海大型舞劇《野斑馬》晉京演出,5場演出下來就賣出了六成的票。讓該劇團翁增輝團長最為感慨是無數的索票電話:「沒想到北京送票的風氣這麼厲害,而且還要等著上門去送!」

  遺留問題

  早在四、五年前,國內的演出市場還是賠錢的,而且是: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那時還有個演出補貼制:給予文化部直屬院團一定的補貼,為的是使演出公司爭取少賠錢,或略有些贏余。

  這些年來,演出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市場,據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王洪波介紹,現在北京演出市場的贈票份額約佔10%-20%。他說:「這是個習慣,也是遺留問題。在過去,哪場演出能請來領導出席是很體面的事情。偏偏領導這個層面最難界定,部級是領導,難道局級就不算嗎?北京最不缺官兒,贈票的比例自然要大些。」

  一位報導文化新聞的記者也談道:「中國是講親情的人際社會,既然朋友能搞到票,誰還會自掏腰包去買?況且現在大家都視能找到贈票為一種榮耀。」

  再有中國目前演出市場贊助政策的空缺,在國外企業贊助文化活動,可打入該公司的經營成本,而中國,企業贊助是算做稅後的費用,這兩者的成本差別是很大的。

  王洪波認為,政策的空缺加之習慣的作祟,導致這個市場的不規範操作。以前文化市場的消費情況是,有欣賞藝術需要的沒錢,有錢卻沒有欣賞藝術的需要。現在不同了,有錢又有欣賞需要的人越來越多。總體說來,中國目前的票價還是有下降空間的,減少贈票,大家都有買票的心理,成本自然就會沖淡,這有賴於社會的整體認識。

  自掏腰包

  一場演出,有人不掏錢,自然有人就要掏得多。真正自己掏腰包看演出的人怎麼看待要票的現象?


國外演出團體非常看好中國的演出市場。
  現在這種高檔文化消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業內人士,演藝明星及白領。噹噹網上書店的負責人之一閻光就是高雅藝術的發燒友,他不單自己買票看演出,甚至還不時地掏錢請朋友或是公司的員工去看。

  他每月買正版CD要花費上千元,看演出更是常事兒,有時能達到一星期兩場,一般他購買的票價在300-500元不等。

  他說:「對於贈票,我談不上反感,唯獨帶給我這個藝術發燒友的負面影響就是,很多並不懂也並非真正熱愛藝術的人,會影響整個演出的氣氛。」

  對此,閻光舉了個例子。去年他專門飛到上海去看《阿伊達》的演出,他買的是1200元的票。本身很宏大的演出場面,不斷聽到全場傳來吃零食和嘰嘰喳喳的人聲。演員唱到最精彩的時候,沒有人鼓掌,反之很多群眾演員以及大象、獅子出場時,下面反應相當激烈。他說:「我很難想像有人會花費1200元專門去看獅子、大象和群眾演員的?」

  同樣身為高雅藝術發燒友,IBM公司大學合作部經理郭維德也有類似的感慨。有時在聽音樂會時,看到小孩子在吃餅乾,他提出異議後,馬上便會招致這樣的抨擊:「你有教養嗎,跟一個小孩過不去?」

  郭先生做了一個類推,倘若花500美金去看《圖蘭多》,看到前面1000美金的貴賓席上,坐的又是老太太,又是小孩兒,下次就不會再買票看這樣的演出了。

  「現在國內所有的音樂會都有500元以上的票,有幾張真正是賣出去的?誰去調查一下,90%以上都是送出去的。而我們目前演出市場的弊病,正是由這些送票引起的。觀眾是需要培養的,國外觀眾和國內的簡直兩碼事兒,在國外要票都覺得不好意思。你吃飯要錢,為什麼看演出就不要錢,就好比我的職業如是廚師,那我到所有地方吃飯都不要錢嗎?北京人口假定1000萬,我們期待的觀眾不過是萬分之一,這都很難培養嗎?」他說。

  變相的腐敗

  在北京音樂廳總經理錢程看來,贈票多是因為演出不好,如果票賣得好,那是無票可贈。據他的市場調查,現在老百姓能接受的票價平均在85元左右。他說:「當然,上百元也可能賣得出去,但畢竟是少量的,而且多數是作為企業的公關費用。」

  透過贈票,錢程認為演出市場的整個狀態是被人遺忘的。讓他感慨的是,自己辦演出已有8年的時間,可至今沒有演出證件,屬於「非法上崗」。他說:「這完全是個怪圈,我的演出包括高層領導到普通百姓都說好,可我沒有演出證,按規定演出許可證是不給民營企業的,個人更別提。」

為此,錢程做了個比喻,如今的演出市場好比當年鋼材雙軌制的時期,批文屬於商品:「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批文賣到5000元,流行歌手就更貴,動輒就幾十萬元,這都附加在老百姓身上了。列寧曾說過,有壟斷就有倒賣,有倒賣肯定就有腐敗」。

  錢程認為,目前的演出市場問題一是不准入,鋼材市場中批文成商品已不復存在,很多經濟領域也都放開了,唯獨文化領域沒有,因為它不准入。有人准許,有人不許,大家都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其次,它缺乏本土作品。他說:「樂團演奏貝多芬演奏得再好,也是跟人家的末流。目前演出團體整體質量都太差。還有我們沒有形成一批觀眾,雖說演出市場的大門打開了,但這種開放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

  多年的計畫經濟,贈票已讓人司空見慣了。當官員索取幾張上千元的票時,難道不是一種腐敗嗎?雖說不存在行賄問題,但存在索賄行為。在市場經濟下,如不解決這個問題,必然是給腐敗提供了機會。

  《21世紀經濟報導》經濟評論專欄作者薛兆豐,本身也是高雅音樂的發燒友,他認為贈票索票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賄賂:「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成為被賄賂的工具,改變這種現象,要採取制度法律的手段,責任不在文化公司方面」。

中國《新聞週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