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

中國道教史上,獨以醫學著稱於世的道士,唯有孫思邈,並被後世尊奉為「藥王」。道教宮觀裡有「藥王殿」,而遍及民間的有「藥王廟」。孫思邈首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稱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慾,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

一 貧窮有志 探求仙道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七年(公元541年)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父母為耕織為業,養家餬口。

孫思邈自幼遭受風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經常生病,為尋醫看病,幾乎化盡了家的的收入和田產。

孫思邈七歲入學就讀,由於聰明過人,每日能誦讀千餘字,很受老師的器重。十七、八歲時,學問積累了不少,愛好讀論《老》《莊》及百家之說,也很喜歡佛教經典。有一次,洛州(洛陽)總管獨孤信路過華原,無意中遇到了這個愛學幼年,十分驚奇地說:「這是一個聖童呵!」但深感受其見識高超而家境貧寒,將來不會被重用。

後周宣帝(公元579年)時,朝廷多故,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秦嶺太白山中。當時,大將軍揚堅輔政,下詔征孫思邈為國子博士。孫思邈託疾不就任。他曾對人說:「過此五十年,當有聖人出現,我才出來幫助他,來濟世活人」。

孫思邈在太白山繼續研究道教經典,探索服食養生術;同時,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為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只要潛心靜性、煉氣養形,雖無師傅指點,也可達到養煉目的。所以,孫思邈拒絕世俗往來,傾心於道的修煉,並不絕總結前人養煉的寶貴經驗,而最終功滿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規,無師自通的道士。

孫思邈不斷總結仙道經驗。他認為修道之士飛升成仙,必須修德積善,積善愈多,仙階就愈高。他選擇了「濟世活人」的醫療保健,還制定了「救疾濟危」「無慾無求」的標準,廣積善德,務欲成仙。醫離不開藥,他為瞭解中草藥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的老林中,尋求藥農,多方採集,分類總結。後來,他所著的醫書中八百多種草藥,就是這個時期積累的。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他所收集的單方、驗方、名人名方,多達六千五百多個,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著作中,都有具體明晰的記載,可見其功夫之深。

二 名傳朝野 著書傳世

孫思邈在隋末唐初己成為著名的民間道醫。

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詔延請孫思邈。孫思邈己料到這是五十年前自己說過出現的「聖人」,於是,便應詔來到長安。太宗一見年近百歲的孫思邈,卻面色紅潤,容顏甚少,十分漢息說:「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均古仙人)豈虛言哉!」並擬授予官爵,孫思邈堅決辭謝。當時,宰相魏徵受命撰寫前代史書,有關史料,恐不準確,便多次請教孫思邈,孫思邈「口以相傳,有如目睹」。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孫思邈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並會通古今,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首。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醫療觀點。書中記載了具體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目放在卷首,以視重視;孫思邈看到復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全國瘟病流行,一時難以控制。一些僧人、道士藉機以「秘丸」「神丸」欺騙患者,大發橫財。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國禁止僧、道游醫為民治病,違者予以治罪。孫思邈得知這個消息後,遂隱居耀縣城東的五臺山。在五臺山中,他除了煉養氣功還精心煉丹製藥,以備將來為民治病。

孫思邈和葛洪、陶弘景的觀點一樣,吸取儒、佛精華,充實道教,主張三教合融。為此,他寫了《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和《明堂經圖》,還為《老子》、《莊子》作了注,為道教的理論建樹,作出了貢獻。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思邈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藥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並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藥物。由於孫思邈參編有功,唐高宗李白親自召見,並授予諫議大夫職,孫思邈固辭不受,孫思邈願到殿中省尚藥局工作。於是,高宗親授他承務郎。這承務郎屬從八品寄祿文散官,享受國家待遇。尚藥局無具體任務,僅是指導御醫診病和用藥。孫思邈在此任上,因時間充裕,精研醫學和道教典籍。

孫思邈因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學識,曾多次隨高宗出遊,並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書法家宋令文、醫藥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太醫謝季卿,針灸學名醫甄權、甄言兄弟和藥性學家韋慈藏等,經常到孫思邈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

孫思邈在特殊的情況下,還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濕性膝關節炎,入朝無法跪地,經孫針灸治療,月餘天氣,病患全除。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懷才不遇,身患絕症,不能赴任,臥病長安,後經孫醫治,痊癒了。盧照鄰便拜思邈為師,並從師學習醫術推步、導引天文、養生等。盧照鄰後來,成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高宗讓權,武則天「稱制」。孫思邈曾離京隱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則天下詔選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無效;無奈,只好召孫思邈入宮於內殿設壇行祈,當夜大雨。思邈說:「我修心五十年,不為天知,伊、洛二龍告訴我:若不是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怎麼能升仙?」後來,我撰寫了《千金方》行傳於世。

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宗患病,詔孫思邈入宮,蒙高宗看重。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孫思邈打算訂補《千金要方》,藉口患疾,請允還山。高宗感其忠誠侍御十六年,特賜良馬和原鄱陽公主封邑,後來,孫思邈回到華原五臺山。於開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這年冬天,孫思邈無疾而終,享年一百四十一歲。

孫思邈遺囑,令弟子對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屍月餘,顏貌如生,色潤不改。入斂就棺時,發現衣裳空空,人們感到很奇怪,都認為是屍解成仙了。

孫思邈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千金要方》流傳到日本,視為國寶。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林億奉詔修《千金要方》,刋佈於世。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4年),郭思刪節《千金要方》為《千金寶要方》,刻石於華州官署。

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楊勝賢木刻本傳世。

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刻《千金寶方》、《海土方》石碑於五臺山。

唐末,時人稱五臺山為「藥王山」,並建「藥王祠」。

宋徽宗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明世宗定他為「先臣」,清順治奉他為「神醫」。此後,「藥王孫思邈」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九都釋道》

本文留言

作者趙榮珦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