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提示:“强大”不是用大话吹的,看看永乐大帝时期的明帝国,是怎样自处的。)
今天的越南,在汉代时属中原帝国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安南(即今越南)古称交趾,自汉至唐,一直是中原皇朝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安南趁乱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侵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明太祖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令安南国王陈日昆退回元朝界定的边境,但安南外戚黎季犛篡权胁迫国王,称兵拒命。朱元璋因天下初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未再深究。
安南都护府为大唐帝国六大都护府之一,管辖交州地区。
胡氏篡权 骗取册封
自大明立国,安南内乱不断,大权逐渐被黎季犛控制。公元1400年,他索性灭陈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虞,并自己改名为胡一元,不久让位给次子胡汉苍,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
胡一元自称帝舜后裔,遣使奉表到大明帝国报备,谎称陈氏宗族无后,胡汉苍是陈明宗外孙,因此暂时登基理政,当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根本顾不上管这事。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派官员到安南通告。公元1403年,胡汉苍遣使到南京朝贺,同时请封。于是,朱棣命行人杨渤等前往安南,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杨渤等人被胡氏重贿收买,交给明成祖一份假报告,朱棣因此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然而,真相总会浮出水面的。1404年8月,有位裴伯耆先生突然来到南京,他是安南陈朝旧臣,这位裴先生描述的安南,与杨渤等人的报告完全不同,裴伯耆称胡一元纂位自立,他的父母家人同时遇害,他当时领兵在外,闻信逃入深山,后乔装辗转来到大明帝国陈情。裴伯耆在殿上向朱棣哭诉:“臣不才,窃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请,伏望陛下哀矜。”此事虽令朱棣起疑,但终究也是一面之词,因此朱棣只是安顿了裴伯耆的生活,没有轻动刀兵。
此事刚过了十几天,老挝宣慰使刀线歹又给永乐大帝送来一个人证——前安南国王陈日亘之孙陈天平。原来陈天平当初逃过一劫,还曾一度兴兵复仇,但不幸失败。陈天平转投老挝,可老挝无力帮他复国,就把陈天平送到大明帝国求助。
陈天平在大殿上泪流满面:“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这一番话,声情并茂,大明君臣无不动容,但一时难辨陈天平的身份真伪,于是永乐大帝赐给陈天平一处府地,让他暂住下来。
陈氏归国 明军遇伏
这年底,安南胡汉苍遣使来朝,朱棣让陈天平参与朝见,安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都惊呆了,其中有的对陈行君臣之礼,朱棣因此确认了陈天平的身份。1405年初,朱棣派监察御史李琦等人前往安南,命胡汉苍自供罪行,当年6月,安南使臣随李琦等返回京城,表示归还侵占中原的领地,并“迎归天平、以君事之”,对胡汉苍这种态度,朱棣起初有疑惑,认为“虑尔习于变诈,或未尽诚”,但又觉的当时应以“布思信怀远人为务”,恰好胡汉苍又派人奉表再次表达“恭顺”之意,让朱棣最终打消了疑虑。
1406年初,朱棣命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临行前,朱棣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并封胡汉苍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当年3月,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丘温时,胡汉苍派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犒劳护送的明军,姿态低的很。大明诸将心存疑惑,派侦察兵四处打探,见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未发现可疑之处,明军进至山道险峻的芹站时,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阵型。突然,安南伏兵四出,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安南将领隔涧遥呼:“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说完,安南伏兵也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虏走陈天平,黄中等人措手不及,又因兵困马乏,无力抵抗,只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大理寺卿薛品因自觉失职,义不偷生,中伏后自杀,聂聪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只得引兵而还。(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夏裔)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