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0月01日讯】英国《金融时报》国际金融首席记者桑晓霓撰文指出,银行已经在准备迎接又一波坏账潮。就目前而言,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全都在1%左右,并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然而,这个1%反映不出现实状况。但对此负有责任的还有银行业以外的强大既得利益集团。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正变得越来越曲折。上周末出席新加坡峰会的银行家表示,改革的下一步是(可能在未来18个月内)解除利率管制,这将为银行及其许多客户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
这一改革步骤符合逻辑。北京方面希望通过解除利率管制,遏制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影子银行体系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两方面的推动:一个是那些拥有过多现金的储户希望赚取更多利息,另一个是那些无法以被人为压低的利率获得银行贷款的借款者,希望通过非正规渠道以更高的利息来吸引资金。
解除利率管制也是放开资本流动控制的必要前提。由于资金价格被人为保持低位和内地投资渠道匮乏,一旦放松资本流动控制,它们就会流向海外寻求更高收益。
中国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使国有企业可以争取更低的借款利率。下一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之后,储户将要求更高的储蓄回报,从而挤压银行的盈利空间。
尽管一段时期以来,银行已被告知准备应对这种变化,但人们仍怀疑银行是否拥有应对这一“美妙新世界”的风险管理技巧。在更成熟市场中,银行已经忍不住借短贷长来扩大利润率,结果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解除利率管制的代价
对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和中信银行(Citic Bank)等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二线银行来说,挑战将尤为严峻。大型国际和地区银行家已经在削减对这些银行的信贷额度,担心它们可能不在政府兜底范围之内。与此同时,较大国有银行的大股东担心,这些银行可能被要求收购陷入困境、实力更弱的银行,正如日本当年的情形一样。
即将来临的去监管化的另一个后果,将是大多数借款者的成本上升。长远来说,这可能是件好事。当资本变得昂贵时,人们在配置资本时往往更为谨慎。
但遗憾的是,就目前而言,在利率上升的同时,中国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却在不断恶化。总部位于香港的Forensics Asia进行的研究表明,包括上市公司在内,许多企业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营运现金流却不断减少,同时应收账款也在不断增长。历史上的三角债问题可能卷土重来。
银行已经在准备迎接又一波坏账潮。就目前而言,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全都在1%左右,并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然而,这个1%反映不出现实状况。但对此负有责任的还有银行业以外的强大既得利益集团。财政部指望银行缴纳税收,而勾销坏账会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税收收入。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旗下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持有各银行的国有股份,需要这些银行支付股息。
影子银行业
近几年来,中国发放贷款的政治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淡化。北京方面一直尽力降低地方政府对大银行地方分行的影响力。这种努力一度似乎取得了成功。但现在,地方政府显然在继续借贷,只不过是通过影子银行体系。
人们纷纷猜测这一渠道的借贷规模有多大。知情人士表示,北京方面将在今后几周发布的数字预计至少是当前估算值的两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借贷定义的变化。
人们相信,这些贷款有许多投向了生存能力存疑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这些贷款即便没有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最终仍可能成为银行的坏账。
与此同时,外部人士一直训诫称,中国的银行有必要向西方的银行学习。幸运的是,他们的说教并非总能奏效,正因如此,中国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才没有充斥无人明白的过度复杂、高度杠杆化的工具。但下一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仍可能产生混乱,也可能有受害者,就像不久前外国银行震惊地发现,政府并不总是支持投资公司。
这一次的冲击波甚至可能来得更猛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