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古代的傘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組圖)

作者:周慧心  2019-06-12 10: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為什麼古代的傘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
古時帝王、官員外出時護衛所持的旗幟、傘、扇、武器等,稱為儀仗。圖為明人《入蹕圖》局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傘的國家,早期被稱為「簦」。據說傘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黃帝,被稱為「華蓋」,後來成為皇帝和官員車輦上的「蓋」或稱「羅傘」,而百姓使用的雨傘據傳是春秋時期魯班的妻子發明的。

晉朝崔豹著《古今注・輿服》:「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像,故因而作華蓋也。」

這裡說的「華蓋」,實際上是吉祥雲。傘狀的五色祥雲被認為是上天護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而出現的。因此後來歷代帝王出行時都帶傘蓋,除了吉祥用意,還是皇權的象徵,代表蔭庇天下黎民。

古時的「傘」被稱為「蓋」,是宮廷儀仗中不可缺少的儀仗之一,規定嚴格,地位不同,傘蓋的大小、顏色均不一樣,不得超越違制。

在《晉書・輿服志》(《晉書・志第十五》)中記載,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因官職大小,而有不同的規格。如漢代規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而宋代則天子用紅黃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

為什麼古代的傘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
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因官職大小,而有不同的規格。圖為清代冷枚《人物畫幅軸》。(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而遮陽擋雨的、可撐合的傘據說是春秋時期魯班的妻子發明的。《玉屑》上記述,第一把雨傘就是魯班的妻子雲氏送給丈夫出門給人家蓋房屋時用的。

據傳,魯妻因為看到魯班每日早出晚歸,還要被烈日曝曬、大雨澆淋,十分心疼,便萌生製作一種能遮陽擋雨之器具的念頭。後來她嘗試將竹筒劈成細條讓其張開,在上面蒙上獸皮,便創造出傘,並有一大一小兩把,大的在工作時架在身邊,小的則可隨身攜帶,使魯班就算出門也不怕碰上豔陽暴雨,無處躲避。

《傘物記源》記載,古時的傘初多為絲帛製作,紙發明後便出現紙傘,漢代後,人們採用較為廉價的塗上桐油的紙來制雨傘。唐宋時,紙制油傘開始普及民間。到清代,出現了精工彩繪的花傘。

因為傘有象徵榮華富貴的意思,所以古時民間婚禮迎娶中也有打傘的習俗。竹為傘骨,紙作傘面,圓圓的傘面意喻美滿;「油」字諧音「有」,「紙」字諧音「子」,正體「傘」字是「人」字之下有多個「人」字,寓意多子多孫。而竹子及紅色有避邪之意。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需為新娘撐起紅色的油紙傘。

(文章原標題為:傘源於黃帝?除擋風雨也遮蔭庇護)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