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風古卷】巧詐不如拙誠(圖)

作者:秦山整理  2018-07-26 00: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風古卷】巧詐不如拙誠
君子致其道,而福祿歸焉。(圖片來源:pixabay)

《說苑》有言:「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姦巧詭詐不如拙樸誠實,樂羊有了功勞卻引起別人的猜疑,秦西巴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這是由於為人處世是「仁」還是「不仁」而造成的。

魏國將領樂羊率部隊攻打中山國。他的兒子被中山人抓起來扣押在城內。中山人將他的兒子綁著吊在城頭上給樂羊看。樂羊看了後說:「為了君臣的情義,效忠君王,盡我做臣的職責,我不能為了兒子而有私情。」於是他所指揮的部隊攻城越發猛烈。

中山城裡的人就將他的兒子烹煮了,還派人送給樂羊一鼎肉羹和他兒子的頭顱。樂羊撫摸著頭顱,哭泣著說:「這是我的兒啊!」樂羊就坐在軍帳內端著肉羹喝了起來,一杯全喝完了。中山國最後只得向魏國投降。樂羊在這次戰爭中為魏文侯開拓了大片的土地,並因此立了大功。

魏文侯對睹師讚說:「樂羊為了我的國家,竟然吃了自己兒子的肉。」睹師讚卻說:「連兒子的肉都吃,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魏文侯雖然獎賞樂羊的戰功,將其封在靈壽,但卻懷疑起樂羊的心地來,認為樂羊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從此以後,魏文侯一天天地不信任樂羊。

《淮南子》上說,這就是有了功勞卻引起別人的猜疑,這是因為為了追逐功名,有時人就不顧恩義了,失去了仁心。殘忍不仁的人又如何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呢?

唐代詩人周曇曾作詩《春秋戰國門・樂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為惑主聰。盈篋謗書能寢默,中山不是樂羊功。」(出自《全唐詩》)

孟孫打獵,得到了一頭小鹿,於是讓手下人秦西巴拿回家去烹煮。母鹿緊隨著秦西巴哀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傷害幼鹿,於是就放掉幼鹿還給母鹿。孟孫回到家後追問幼鹿的去向,秦西巴只得回答:「這幼鹿的母親在我身後不停地哀啼,我實在不忍心,於是自作主張放掉了幼鹿還給母鹿。」孟孫聽後大怒,一氣之下就趕走了秦西巴。

過了一年,孟孫又將秦西巴召回來擔任他兒子的老師。孟孫身邊的人就問:「秦西巴得罪過你,為什麼現在又用他來做你兒子的老師?」孟孫回答說:「連一頭幼鹿都不忍心加以傷害,更何況對人呢?」

《淮南子》上說,這就是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這是因為不失仁心之故呀。心懷仁慈,有時雖一時受挫,但仁者無敵,善的威力是巨大的,最終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人的取捨進退不可不謹慎。心懷慈善,以仁為本,則會進退有餘。善如春風細雨能滋潤大地,仁如溫暖的陽光能融化冰雪,為善行仁,海闊天空。心懷不仁、多行不義,必會寸步難行,最終無立足之地。

智伯與其家族的滅亡又是一個例子。春秋末年,晉國的智伯巧文善辯,但他驕橫自大、殘酷不仁,無端挑起不義的戰爭。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想給。這時任登說話了:「智伯現在正強盛著,他的威勢遍及天下,他開口要土地,如果不給,這無異是替其他諸侯先承擔災難,不如給他算了。」

魏宣子接著說:「如果智伯沒完沒了地向我們索取土地,那又該如何是好?」

任登說:「咱們魏家先給他一點土地,讓智伯嘗到一點甜頭後,他會如法炮製繼續向別的諸侯要土地的,諸侯們也只得豎起耳朵聽從,但內心一定會產生怨恨的。到時我們就可和各諸侯同心協力來對付智伯了。這樣一來,我們從中可獲得的好處就不僅僅是我們喪失的那點東西了。」

魏宣子聽從了任登的話,割讓了一些土地給智伯。智伯嘗到甜頭後果然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敢不給,諸侯們此時是一片恐慌。隨後,智伯又向趙襄子索要土地,趙襄子回絕了他。於是智伯就脅迫韓、魏兩家攻打趙襄子,並將趙襄子圍困在晉陽城中。但此時的趙、韓、魏三家已暗中聯絡、合謀,共同行動,在晉陽打敗了智伯的軍隊,還擒獲智伯,並將智伯把持的晉國一分為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巧智」與「仁德」,應該如何取捨,豈不是很顯然嗎!

《淮南子》云:「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其報於百姓也;郊望褅嘗,非求福於鬼神也。山致其高,而雲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祿歸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聖王佈施恩德給天下民眾,並不是企望從民眾那裡得到報答;舉行祭天地、日月山川和祖宗的儀式,並不是謀求鬼神能賜福。山達到一定高度,就自然會興起雲雨;河水深到一定程度,也自然會有蛟龍出現;君子修行達到一定道德境界,也必然會有福祿歸屬他們。那些暗中積德的人,必定會得到公開的善報;那些暗中施惠者,也必定會得到顯耀的聲望。

《淮南子》進一步闡述道:

「古時候溝渠堤防失修,洪水成了人民的災害,於是夏禹鑿通龍門,開闢伊闕,平息洪水,整治土地,使百姓能在陸地上生活安居。百姓間不親近、五種人倫關係不清順,於是契就教育百姓知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間的尊卑等次和相關禮節。田地荒蕪,民眾缺衣少糧,於是後稷就指導百姓民眾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播種糧食,讓百姓民眾家家豐衣足食。所以這三位君王的後代無不成為帝王,這就是因為他們平時積陰德的緣故。」

「周王室衰微,禮義廢棄,孔子就用三代(夏、商、周)的道德教育世人,孔氏家族繼嗣至今不絕,這就是孔子平時德行高,積有很大陰德的緣故。」[注1]

巧詐不如拙誠,積善積德,仁心慈善,必有福報,福澤綿長。

參考文獻:

1.《淮南子》
2.《說苑》
3.《史記》
4.《戰國策》
5.《資治通鑒》

注1:原文: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後稷乃教之闢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於世。其後嗣至今不絕者,有隱行也。(錄自《淮南子》)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