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肯尼亞,求學於美國,生活在中國——美國總統歐巴馬同父異母的弟弟馬克·歐巴馬自認是一名「世界公民」。
這位闖蕩世界多年的「世界公民」已在中國深圳定居九年有餘。他坦言,在中國的九年裡,他重新塑造了一個更加滿意的自己。
「中國給了我重新開始的機會。」馬克說。他還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狄善九」。
在「9·11」恐怖襲擊之後的經濟震盪中,馬克被自己工作多年的美國公司炒了魷魚。他沒有氣餒,而是決定換一個全新的環境,讓生活重新開始。
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一個他當時並不瞭解,但冥冥之中認定是自己未來歸屬的夢想之地。
他賣掉了在美國的房子和汽車,一個人來到中國深圳,從零開始,踏上了一條嶄新的人生之路。
像很多初來中國的外國人一樣,他從做英語老師開始。但中國南方蓬勃發展的經濟環境給他提供了更好的機遇——他創立了自己的商業諮詢公司,運用自己在美國超過15年的跨國公司從業經驗,成為一名為中外企業提供戰略諮詢的專家。
但做諮詢、賺錢只是他在中國多彩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大的夢想是在藝術和慈善領域有所拓展,在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媽媽的熏陶下,馬克自幼酷愛音樂,已經出版了3張鋼琴曲專輯,是一位小有成就的音樂家。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將音樂與慈善結合起來,用藝術的形式,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馬克在中國的生活非常低調,很少出席公眾活動。但是,如果是慈善性質的演出和演講邀請,他通常會欣然接受。近年來,他先後在深圳、成都、廣州、北京等地參加慈善音樂會,為汶川地震災民、福利院孤兒、患病兒童籌款數十萬美元。
馬克至今難以忘記自己的一次奇遇:在與他的中國妻子相遇前一週,馬克去深圳一所孤兒院看望孩子。在二樓的保育大廳,他看到60個幼小孤兒分別被盛放在只能看到天花板的小格子裡。他走近一個孩子,用手指碰觸孩子的手臂。突然,孩子用手抓住馬克的手指,用黑亮的眼睛看著他不肯放開。馬克想把手縮回來,但孩子還是不肯。
「在那一刻,我覺得這個孩子根本不會去想,我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我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他想要的只有愛。」
從此以後,他每個星期都會來這所孤兒院,教孩子們彈鋼琴,每次教完之後都「感覺超級棒」。之後,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一位來自中國河南的姑娘,兩人於2008年結婚。
「把藝術與慈善結合起來,奉獻給孩子們,這是一件最美妙的禮物,既能啟發他們的心靈,也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馬克說。
今年6月,他應邀赴北京做公益演講,期間專門安排時間探望了北京「天使之家」孤兒寄養點。在那裡,他見到了一個看上去特別聰明健康、但卻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3歲女孩——錢寶慧。工作人員告訴他,由於寶慧的病非常嚴重,醫院一直遲遲不敢給她做二期根治手術。
此後,女孩的命運成了馬克最大的牽掛。「寶慧的病情很嚴重,醫生說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肺炎就導致心衰而死亡,我們還沒有找到能夠幫她的醫生,」馬克摩挲著從北京帶回的女孩照片說,「希望早日能夠有人幫到她,帶她去國外或醫療條件好的地方接受手術治療,拯救這個姑娘的生命。」
此外,馬克對中國語言和文化也很著迷。外國人學漢語,通常只會說不會寫,但他既能說也能寫。他還能直接閱讀《紅樓夢》《道德經》和唐詩的中文版,並已練出一手漂亮的行草。
2009年,他出版了一本半自傳體小說《從內羅畢到深圳:一個美國人的東方羅曼史》,把他在中國的人生思索付諸筆端。
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的肯尼亞裔美國人,馬克喜歡把自己稱作「世界公民」,一個經歷了美國夢、親歷著中國夢的人。
「美國夢也好,中國夢也罷,最終,它們都包含了相似的元素:擁有一個美滿家庭,有一個好工作,並能夠享有自我表達的機會。」馬克如此描述他的夢想。他說,自己作為國際公民的夢想已經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特別是近幾年在中國,他的音樂、慈善和創作事業「全面開花」。
作為深圳居民,他將深圳看作一個充滿溫暖和機遇的城市。他說,從初來深圳開始,他就在這裡找到了一種「家」的感覺,對此他很珍惜。
在多種族家庭長大的馬克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非常看重。他現在致力於在香港成立一個基金會,用以推動中國、肯尼亞、美國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三個地方恰是他心目中「家」的所在。
馬克現在還在寫一本關於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書。李商隱是馬克最喜歡的中國古代詩人,他覺得李商隱既晦澀難懂,又浪漫多元,他很欣賞這種風格。
「我想通過這本書,讓更多的西方人瞭解唐朝,瞭解像李商隱這樣偉大詩人的詩歌。」馬克憧憬著:明天,又是一個新的夢境,等著他去實現。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