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看戲劇《二進宮》有感(圖)

 2012-08-07 07:5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二進宮》劇照(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這齣戲是有關權力交接的事兒。
 
說的是明朝皇帝傳到第14代時出現了一些麻達。當時隆慶王已死,接班的太子萬曆尚在襁褓之中,根本無法臨朝理事,權力出現了暫時的真空。這時,萬曆的母親李艷妃,不聽大臣徐彥昭和楊維約的勸阻,毅然作主讓她父親李良輔佐太子,執掌朝政。誰知李良卻是個大大的野心家,陰謀篡奪大明江山。而且已經付諸行動,「斬斷水火困昭陽」,直接威脅到了明朝政權的穩固。情急之下,李艷妃只好又硬著頭皮召徐、楊二位大臣進宮保駕。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上帝造人大概就是為了限制人的貪慾無限膨脹下去,故而設定了年令,即使權再大位再高,英明偉大,永遠正確的統治者也無法「萬壽無疆」。既然貴為皇帝也要死的,那麼,誰來接班便成為歷朝歷代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其實,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權力交接原本是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皇權高於一切,一切都由皇帝金口欽定,他想把位傳給誰就傳給誰,誰就可以皇袍加身,君臨天下,壓根就不需要召開什麼代表大會,將事先定好的名單發給大家畫圈,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搞得全國都不得安寧。
 
但是,封建社會的權力交接也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也會搞得血雨腥風,你死我活。而更多的則是因為太子年幼不能直接理朝,需要一個德高望重有權有勢被稱作「攝政王」的人物輔佐皇帝。這樣一來常常會衍生出一個問題:有的攝政王大權在握,獨斷專行,便想取皇帝而代之,或臨朝稱制,致皇帝若傀儡;或改朝換代,自己乾脆當了皇帝,如《二進宮》中說的李良即是。
 
對於老百姓來說,究竟誰當皇帝實在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只要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誰來統治都行。就說李良吧,他真的上了臺未必就一定是件壞事,保不定在他治下還會出現一個繁榮昌盛的好時代哩。但朱姓朝廷卻絕對不會容忍這一叛逆行為。幾千年封建社會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也叫作正統觀念,那就是:誰打下江山誰就坐江山,誰推倒皇帝誰就當皇帝。明朝江山是姓朱的打下的(歷來的江山都是人民群眾打下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坐江山的人只不過是獨吞了大家的成果罷了),皇帝自然只能由朱家世代相傳,異姓旁人休想僭越其位。李良要改變政權姓氏,不僅遭到徐、楊等大臣的極力反對,就連他的女兒李艷妃也破口大罵,可見這一觀念的根深蒂固了。
 
這一觀念,若用時下說法,可算是古代的「一姓專政」了,或者叫作「一家專政」。
 
無論是「一姓專政」也好,還是「一家專政」也罷,其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這本來是一個盡人皆知低智商也可回答的問題,可有些人卻偏要用花言巧語加以掩飾。口口聲聲為了「人民」,好像打個噴嚏放個屁也能給人民帶來福祉。他們滿以為這樣就可欺世盜名永坐江山,實則正暴露了他們口是心非,政治婊子的醜惡本質。倒是一些貪官說得直率:「當官不發財,請我也不來。」古今皆然,李艷妃的一段唱詞說得也很直白。當她要四郎官楊維約保太子登龍床時,楊尋找各種藉口加以推辭。後來,在徐彥昭的提示下,李艷妃才頓然醒悟,連忙給李維約加官許爵:
 
「我封你太子和太保,外加天官在當朝,輩輩有個烏紗帽,子子孫孫不離朝,皇兒把你乾爹叫,你和本宮呼同胞……」
 
好傢伙,連皇帝都把他叫乾爹了,這樣的權勢還不顯赫嗎?無怪乎楊維約一聽便慷慨應諾,又是叩頭,又是謝恩。想想吧,不僅自己可以加封晉爵,就連子孫後代也有官坐了,古今官場,哪一個不艷羨並追求這一目標呢?
 
明朝的這場權力交接算是順利實現了,萬曆皇帝的位子也算坐穩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儘管萬曆是明朝皇帝中比較出色的一位皇帝,因而也是明朝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儘管他勵精圖治任用張居正一類政治家進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改革,經濟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終究還是沒能達到「維穩」目的,挽救不了明王朝最終覆滅的命運。就在萬死後短短的20多年間,明朝便被蜂擁四起的農民起義推翻了。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一不想使他們的政權「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為達此目的,加強統治血腥鎮壓者有之;鉗制言論大搞愚民政策者有之;變法改革「在瓦礫場上修補老例」(魯迅語)者亦有之。而更多的則是把注意力放在權力的傳承上面。他們認為,只要選好接班人,就可永保政權不會丟失,從而使榮華富貴既得利益世代相傳而不至遭到後世人的清算。然而,由於獨裁專制制度本身的劣根性所決定,哪一個朝代也逃脫不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規律。
 
有句名言:「一切統治者都是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國的統治者更如此,一個個嗜權如命,不死到臨頭絕不會自動放棄權杖。明朝的統治者亦如此,特別是到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鎮壓農民起義,只要能斬草除根,絕不顧惜一絲一毫。直到最後,當李自成的起義大軍攻進北京城的時候,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只得自縊在煤山的大樹之下。而當朝的那些勛戚顯宦呢?在起義軍「追贓助餉」政策的打擊之下,不是人頭落地,就是傢俬被抄,誰也逃脫不了起義軍的嚴酷懲罰。相比之下,倒是後來的清王朝稍為明智一些,當全國革命鬥爭風起雲湧的時候,宣統皇帝即下「遜位詔」,自動向國民政府交出了權力。這不僅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犧牲,也換得了清廷的「優待條件」,使他們的既得利益免受或少受損失。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但願那些看過《二進宮》及未看過此劇但知此史的人,能夠由此吸取一些教訓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